一、测试前准备:奠定精准测试基础
准备阶段的核心是 “明确电缆信息 + 确保设备可靠 + 清理现场环境”,避免因前期疏漏导致测试偏差或安全隐患:
收集电缆基础信息:需提前获取电缆型号(如 YJV22 交联聚乙烯电缆、VV 聚氯乙烯电缆)、额定电压、敷设方式(直埋、穿管、桥架)、设计长度、接头位置(数量及距离)、历史故障记录等信息 —— 例如直埋电缆需考虑土壤温度对传播速度的影响,有中间接头的电缆需标注接头位置以区分 “接头反射波” 与 “故障反射波”,避免误判。
检查测试设备状态:对兆欧表(摇表)、电缆故障测试仪(主机 + 定位仪)、高压发生器、测试引线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:
确认仪器在校准有效期内(如兆欧表需每年校准 1 次),避免因精度失效导致数据不准;
检查测试引线绝缘层是否破损、端子是否牢固(高压引线绝缘等级需匹配测试电压,如 10kV 电缆测试需用 10kV 及以上绝缘引线);
确认设备电池电量充足(或外接电源稳定),防止测试中突然断电导致数据丢失。
清理现场环境:
排除测试区域内的易燃易爆物品(如汽油、油漆),高压测试时与明火距离需≥10 米;
远离强电磁干扰源(如高压母线、变频器、大功率电机),若无法避开,需采用屏蔽线连接仪器,并降低测试区域内其他设备的运行功率,减少电磁干扰对波形的影响。
二、安全防护:守住高压操作底线
电缆故障测试(尤其是高阻故障的冲击闪络测试)涉及数千伏甚至数万伏高压,必须严格落实安全防护措施:
执行 “停电 - 验电 - 挂接地线” 流程:
测试前需确认电缆已从两端电源彻底断开(包括上级开关、互感器回路),严禁带负荷测试;
用与电缆额定电压匹配的验电器(如 10kV 电缆用 10kV 验电器)在测试端和远端分别验电,验电时间不少于 1 分钟,确认无残留电荷或来电风险;
在测试端电缆芯线与地线之间、远端电缆芯线与地线之间,分别挂设符合规格的临时接地线(接地线截面积需≥25mm² 铜芯线),形成可靠接地回路。
人员防护装备到位:
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绝缘鞋(耐压≥10kV)、绝缘手套(根据测试电压选择,如 35kV 测试需用 35kV 绝缘手套),高压测试时需额外佩戴绝缘安全帽;
严禁徒手接触测试端子、裸露引线或高压发生器输出端,调整接线时必须先断开高压电源并放电(用放电棒对电缆芯线放电,放电时间≥30 秒)。
现场管控不松懈:
在测试区域设置 1.2 米高的硬质围栏,悬挂 “高压危险、禁止入内” 警示牌,围栏半径需覆盖高压引线范围(通常≥5 米);
测试期间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管控区域,严禁擅自拆除接地线、变更接线或调整仪器参数。
三、测试过程:规范操作确保数据准确
测试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决定故障定位精度,需重点关注 “故障预判、参数设置、接线与重复验证”:
先预判故障类型:先用兆欧表初步判断故障性质,避免测试方法错配:
若绝缘电阻<10MΩ(低压电缆)或<100MΩ(高压电缆),且芯线与地线 / 其他芯线导通,为低阻 / 短路故障,适合用低压脉冲法测试;
若绝缘电阻>100MΩ,但施加高压后绝缘击穿(闪络),为高阻 / 闪络性故障,需用冲击闪络法(配合高压发生器)测试。
精准设置仪器参数:
传播速度:根据电缆类型设定(如交联聚乙烯电缆常温下传播速度约 172m/μs,聚氯乙烯电缆约 160m/μs),若环境温度偏离 20℃,需修正(温度每升高 10℃,传播速度降低约 1%);
采样频率:需满足 “采样频率≥2 倍电缆最大长度对应的反射波频率”,例如 1000 米电缆,反射波往返时间约 11.6μs(按 172m/μs 计算),采样频率需≥200MHz,避免波形失真。
规范接线与波形验证:
测试引线需与电缆芯线、地线牢固连接,接头处用砂纸打磨去除氧化层,确保接触电阻<0.5Ω,防止引入额外反射波;
同一故障点需重复测试 3-5 次,对比波形一致性:若波形稳定(故障反射波位置固定、幅度一致),说明数据可靠;若波形波动大,需检查接线或排除电磁干扰。
四、数据处理:精准分析排除干扰
测试数据的分析需区分 “有效波形与干扰波”,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正:
准确识别波形:
低压脉冲法中,正常电缆的 “末端反射波” 位置与电缆设计长度匹配(按传播速度计算),且幅度与入射波相反;故障点反射波会提前出现,幅度与故障类型相关(短路故障为负反射,开路故障为正反射);
需排除 “接头反射波” 干扰:接头反射波幅度通常较小(约为入射波的 10%-20%),且位置与已知接头距离一致,不可误判为故障点。
修正环境与敷设影响:
直埋电缆若经过土壤湿度大或温度差异大的区域,需分段修正传播速度(湿度大时绝缘介损增加,传播速度降低约 0.5%);
穿管或桥架敷设的电缆若存在弯曲(弯曲半径<10 倍电缆外径),需根据实际敷设路径调整长度计算(不可直接用设计直线距离),避免定位偏差。
完整记录数据:记录内容需包括:测试时间、环境温度 / 湿度、电缆型号 / 长度 / 敷设方式、测试方法(低压脉冲 / 冲击闪络)、仪器参数(传播速度、采样频率)、波形截图、故障定位距离,便于后续追溯或复判。
五、收尾验证:避免修复不彻底或误操作
故障定位后需通过 “二次确认、安全开挖、修复测试” 确保无遗漏:
二次确认故障位置:根据测试距离,结合电缆敷设图纸,用声磁定位仪在预估故障点附近扫描(直埋电缆需用探棒检测),确认故障点与测试数据的偏差(允许偏差≤1 米),避免因电缆偏移、接头错位导致误挖。
安全开挖与修复:
开挖时优先采用人工挖掘(禁止机械直接挖掘电缆上方土壤),挖到电缆表层(约 50cm 深度)后停止机械操作,防止损伤电缆绝缘;
故障修复(如更换接头、修补绝缘)需符合电缆施工规范,例如交联聚乙烯电缆接头需采用热缩或冷缩工艺,确保绝缘强度达标。
修复后测试与送电:
修复后先用兆欧表测绝缘电阻(高压电缆绝缘电阻需≥100MΩ,低压电缆≥10MΩ);
再用低压脉冲法测试,确认无残留故障反射波;
拆除临时接地线前需再次验电,恢复供电时先进行空载试送(试送时间≥5 分钟),无异常后转入正常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