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测距原理(粗测故障距离)
脉冲反射法
原理:向电缆注入低压或高压脉冲信号,当脉冲遇到故障点(阻抗突变点,如短路、断路或高阻故障)时会产生反射波。仪器记录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的时间差(ΔT),结合脉冲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(V),计算故障距离:Lx = V·ΔT/2 。
分类:
低压脉冲法:适用于低阻故障(电阻<1kΩ)、开路或短路故障,直接获取反射波形。
高压闪络法:针对高阻故障(电阻>100kΩ),通过高压击穿故障点形成瞬间短路,再采集反射波形(如直闪法、冲闪法)。
二次/三次脉冲法
改进点:解决传统高压闪络波形复杂难分析的问题。
二次脉冲法:高压击穿故障点后,立即注入低压脉冲,故障点因电弧短路呈现类似低阻故障的反射波形(与全长波形叠加后,离散点为故障点)。
三次脉冲法:在二次脉冲基础上增加中压稳弧脉冲,延长电弧时间,进一步提高波形稳定性和判读准确性。
电桥法
原理:基于惠斯通电桥平衡原理,通过比较故障相与完好相的电阻比值计算故障距离(需已知电缆全长)。
适用场景:低阻泄漏性故障(<600MΩ),但对高阻故障、闪络性故障无效。
二、定点原理(精确定位故障点)
声磁同步法
原理:高压冲击故障点产生放电,同步接收电磁波信号(传播速度快)和声波信号(传播速度慢),通过时间差和信号强度确定故障点位置。
跨步电压法
原理:对故障电缆施加直流或脉冲电压,故障点接地时会在周围地表形成电位梯度。沿路径测量电位差,电位突变点(跨步电压零点)即故障点,适用于外护套破损或直埋电缆的低阻接地故障。
音频感应法
原理:向电缆注入音频电流,故障点因阻抗变化产生磁场异常。用接收机检测磁场强度变化,信号最弱处为故障点,适用于低阻故障或路径查找。
三、系统工作流程
故障性质判断
先测量电缆绝缘电阻,区分低阻(<10kΩ)、高阻(>100kΩ)或闪络性故障。
测距操作
低阻/开路故障 → 低压脉冲法。
高阻故障 → 高压闪络法或二次/三次脉冲法。
路径定位(可选)
使用音频路径仪或脉冲磁场法确定电缆埋设走向。
精确定点
结合声磁同步法(主流)或跨步电压法,在粗测位置附近精准定位。
四、关键技术支持
高速采样与数字处理:现代仪器通过高速A/D转换器捕获瞬态波形,经微处理器滤波、叠加、对比分析,自动计算距离并显示波形(如液晶屏实时展示反射波)。
安全保护机制:高压冲击时采用电气隔离技术,确保仪器在冲击电压下不死机(如分压电阻、滤波器设计)。